前段时间热得烫手的乙烷裂解制烯烃,最近忽然冷落下来。这似乎与一波三折的中美贸易战不无关系。但在业内专家看来,除却政治因素,乙烷裂解制烯烃投资巨大,但当前普遍融资困难,迟滞了部分项目进展;而乙烷来源的唯一性和供应链的不成熟存有很大风险,一哄而上的过热投资则将风险进一步放大。
数据显示,中国乙烯产业已连续多年产能和产量全球第二、当量消费全球第一。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赵文明指出,目前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仅52.5%,而当量缺口高达1965万吨,预计到2025年国内当量缺口仍将在1600万吨以上,乙烯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通过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分别采用石脑油蒸汽裂解、乙烷蒸汽裂解、甲醇制烯烃三种工艺路线发展乙烯产业的成本竞争力分析,进口乙烷蒸汽裂解有着绝对的成本优势。”赵文明介绍说。
而金联创市场分析师燕立敏则表示:“虽然相对成本较低,但这种项目必须有规模优势,投资门槛很高,一般企业上不起。”国内业已披露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都在百万吨以上,投资也都在百亿元以上。
专家指出,对于民企而言,内保外贷属于外债,国家控制很严,审批之路也很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对于那些本身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其新投资项目的金额却是现有公司总资产的好几倍,相关企业是否具备对应的实力和能力,也是需要谨慎关注的。
由于乙烷裂解装置原料品种唯一、来源单一、供应链设施专用,加之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成熟的乙烷远洋运输、贸易体系,导致整个原料供应链容错性能较差—这是进口乙烷裂解项目最大的风险源。
“首先就是资源风险,乙烷进口渠道过于集中,全部来自美国。”石油和化工规划院总工程师李君发介绍表示。第二个风险来自进口乙烷供应链的不成熟和容错性能差。多位专家指出,乙烷出口前期投入巨大,新建管道、出口设施等造价均远高于丙烷。
此外,远洋运输所需VLEC船规模在8万Nm3以上,单艘造价1.2亿美元(100万吨乙烷裂解项目需要6艘以上)。由于VLEC投资规模巨大,且没有即期市场或是其他替代的贸易方式,新建VLEC需要敲定长期租船合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李君发强调,乙烷制乙烯项目建设涉及上游乙烷资源的获取、管道建设、美国液化出口设施、跨洋运输、中国进口设施、乙烷裂解装置及国际国内贸易多个环节,单凭一家企业独自去运作,资金、人才等各方面难以能全面配套。所以在项目设计时,就应考虑联合多方协助配合,发挥各自在贸易、运输、装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全产业链供方案,共同来完成。
更让业界揪心的是中美贸易战的走势。7月10日,美国宣布将对额外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公布了一份长达近200页、涉及6000余种商品的清单,其中包括众多化学品,如烯烃、芳烃、醇类、乙炔、丙烯酸类、酸酐、乙二醇和乙二醇醚。
目前,乙烷进口还没有独立税则号,从属性归类看应列入“27111990 其他液化石油气及烃类气”,该税则号关税普通税率20%,最惠国税率3%,增值税10%。但随着中美双方贸易战的升级,我国将对源自美国的丙烷、丁烷加征25%的关税,未来也不排除对乙烷加征关税的可能。
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乙烷也可能授人以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如果我国大量自美国进口乙烷,一旦美国切断进口来源,数千万吨装置将陷入“无米下炊”的窘境。
为应对原料单一和价格波动风险,中国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高级工程师李宇静建议优化原料供应方案,规避单一原料风险。譬如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应充分考虑C2~C4多元化进料方案,既可以按C2~C4混合进料设计,也可以乙烷裂解装置和丙烷、丁烷裂解装置一并建设,但两套装置合用一套热驱以降低投资。同时建立采、储、运、销、化的产业综合体,规避与中东、美国的竞争,错位发展下游产品。此外业内专家还建议,应加强规划引导,避免一拥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