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业智研|向“新”而行打造“国之大材”新材料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来源:okooo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3-06 09:38:28 021-64096188
产品详情

  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已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并称为最重要和最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的三大领域。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起的产业之一的新材料产业,它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对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保障国家安全等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保持了迅速增加的态势。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备优秀能力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工艺改进后性能显著提升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根据《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分类》,新材料产业最重要的包含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新材料相关服务等7大领域,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这类的产品和技术装备。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 、国际属性强、应用场景范围广、发展前途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实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从新材料产业链来看:上游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纺织材料等,中游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类,下游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纺织机械、建筑化工、家电行业等行业。

  从市场整体规模看:据数据统计,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41万亿元,截至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已达8万亿元。据工信部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5%。

  但我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国内高端新材料技术和生产偏弱,近年来产能虽有显著提高, 但还未能满足国内高端产品需求,“材料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从我国区域分布看:我国现已逐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新材料产业聚集地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的趋势,区域之间产业种类呈差异发展。

  京津冀地区。大规模的公司总部、国内顶尖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集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用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高精尖材料,形成了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配套完善,物流交通网络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消费市场,也是拥有新材料产业集群最多的地区,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形成一批代表性产业集群。其中新材料产业重点聚集区浙江6个,江苏8个。

  珠三角地区。应用市场空间和潜力大,外向型出口经济发达,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优势。其中广东侧重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稀土等领域,新材料产业重点聚集区有7个。

  环渤海地区。以山东为代表,向战略基础材料、特种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倾斜,新材料产业重点聚集区有8个。

  中部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材料工业基础扎实,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传统材料优化升级,发展一批技术上的含金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江西赣州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河南郑州超硬材料产业集群等。

  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丰富,但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技术创新迭代速度较慢。依靠资源转化优势和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等方式,在稀有金属材料、新型轻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领域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东北地区。钢铁、化工等大宗基础材料优势显著,装备制造基础雄厚,但近年来经济活力下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工人优势,瞄准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需求,东北地区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初步形成集聚发展形态趋势,涌现出吉林碳纤维产业集群、黑龙江石墨烯产业集群等。

  近几年,国家格外的重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自“十一五”期间起,国务院、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筑新材料发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指导。

  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带领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

  国家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实施关键基础材料提升行动和前沿材料前瞻布局行动,完善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优化上下游合作机制,提升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强化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的指挥作用。重点发展和培育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产品,推动原材料品种优化升级;建设新材料领域产业知识产业运营中心。

  工信部、科技部和自然资源部共同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显著提升;初步形成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提升稀土、钒钛、钨铝、锂盐、石墨等特色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在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工信部发布《重点村材料首批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版)》。提出具体列入“指导目录”的重点新材料涵盖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性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国家着重关注的材料。

  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虽已成规模,但距离实现新材料强国的目标仍旧任重道远,在地方政策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推进和支持下,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将不断发力,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支持,提升市场空间。这是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动力,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支持,开拓新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市场,拓展新材料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突破,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是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的重要方法,加强技术创新和突破,开发具备优秀能力性能和功能的新型新材料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期待。

  三是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提升产业效率。这是实现新材料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优化新材料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设计、制造、检测、管理等环节,提高新材料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供应链协同和优化,提升产业协作。这是构建新材料产业ECO和价值链的重要条件,加强供应链协同和优化,建立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关系和协作机制,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

  未来,我国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实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一篇: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值将达10万亿元!新材料产业链图谱、全球竞争格局及最新成果梳理 下一篇:四连板恒为科技:公司昇腾Deepseek一体机尚在样机研制推行阶段